玛塞城的旧书摊开张并没有送仙桥的早,故而七点从家里出发,坐113路公交车晃晃悠悠过去。抵达市场尚不到八点钟。书摊还没完全摆出来,随意地溜达,哪怕不买书,也可问问价格。这里亦有不少古玩摊,搞不懂真假,在旁边看着讨价还价,也是一景了。
先是看见一册李明璋编剧的《夫妻桥》,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10月版,此为川剧·高腔的剧本,这是讲述灌县在嘉庆八年创建的竹索桥的故事。何先德夫妇发愿修桥,现在在都江堰景区依然有这一对夫妇的介绍。书里附录了成都川剧院的演出剧照。周企何也在该剧中有演出。
在另一家旧书摊淘到一册《成都十二中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册》,该册子于1988年4月出版。里面有张秀熟的题词,亦有成都十二中的简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系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的附设中学堂。其校址在指挥街,后来迁到了南较场高师校部。后地址多有变更,1943年之后曾在白药厂上课。这段历史应该还有人记得。成都高师附中成立时,成都高师的教授多担任讲师,学者龚道耕在1926年就担任校长。读其历史,也可观察成都教育的变迁。这家旧书摊还淘到《成都烹饪》1995年第3期、1996年第1期。此是成都市饮食公司、成都市烹饪协会所编辑的期刊,易永贵担任主编。后一册上有成都“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名单,共26家,到今天已存在的不多了。餐饮页真有沧桑感。《四川烹饪》旧期刊,遇到也会买下。这书摊遇见1990年第2期、第4期两期杂志。现已退休的王旭东总编辑当时,还只是担任编辑。前一期杂志封面由藏书家李一氓题字。李一氓是彭州人。前段时间四川省图书馆有他的藏书展,不知和饮食有关的书,是否有?翻老杂志让人想起的事情更多一点了。
《成都文物》在1980年代有不少史料内容。书摊上遇见1986年第3期、1987年第1期,前者有钟树梁教授的《彭云生先生遗墨》,所谓遗墨的获得,即淘书的收获。东山客家人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后一册内容有邛崃石笋山摩崖造像艺术、花置寺石刻造像、万佛寺石刻造像等,亦有陆游在大邑的记载。这些零碎资料对城市史来说,犹如是历史拼图吧。
关于书店的书,也买了不少。遇见《四川省新华书店志》(1949—1995),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此册品相不错,故而取下。这里也有不少史料,刚好可以和四川各地所出版的出版发行志对照阅读,也应该有新发现。这家旧书摊还遇见《成都妇联四十年鸡年专辑》(1951.6—1991.6),成都市妇联所编的内部资料。此册应该是市妇联工作的邓世琨的旧物。内容有史料价值,但时代痕迹严重。这样的书,是不太可能期待完美的。
逛完旧书摊,旧书店不能不逛。先是看一家书店,一册书未买就走了出来。然后到淘书斋,蒋老师一大早就到了。选书两册:已故学者蒋维明所著的《李调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关于才子李调元的故事,可谓丰富多彩。他的《醒园录》也是研究川菜的史料。《成都地质学院三十年史稿》,成都地质学院校史编写委员会编,1986年9月出版。因涉成都教育史,不妨淘下阅读。这类书多是闲书,错过就不易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