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
西部城事注:科技部近日印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武汉东湖、湖南长株潭、四川成都等国家自创区被“点名”,这些高新区在过去的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达30%左右,成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家高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头架马车,其表现是衡量一地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就国家高新区“十三五”规划出台的契机,西部君本文主要浅析西部地区几个国家高新区的概况,谈谈与中东部的发展差距,及其未来发展的潜力。
撰文|西部君(本文转自“西部城事”,不代表“杠杆游戏”立场,已获授权,欢迎关注)
1
西部与中东部的差距明显
西部君曾在西部城事前面的文章中,全方位比较过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其中经济体量方面,2015年西部12省市区的gdp总量为156461.13 万亿,占到31省市区总量的20.32%的权重。
但科技部旗下的火炬中心近日发布的《2015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明,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大多只占到全国高新区对应总数10%到12%的比重。这说明,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不仅落后于中东部,也要低于自身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以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排名第二的四川为例,其虽然拥有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三的成都高新区,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等各项数据,都被在中部地区只处于中等水平的安徽拉开明显差距。
特别是工业总产值上,四川高新企业不到5000亿元,安徽则高达近7800亿元,差距可以用悬殊来形容。要知道在gdp总量上,四川比安徽可要高出三分之一,在2015年,安徽的国家高新区只有4家,四川则达到了7家。这些对比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四川经济中的分量要远远低于安徽,而安徽高新技术产业的效率与产出相对更健康。
2
宝鸡坐稳西部非省会城市国家高新区第一把交椅
数据显示,贵阳高新区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重庆和璧山两个高新区的总和。这些年重庆高新区范围几经调整,产业布局稳定性与发展势头受到一定影响。相对来说,贵阳高新区近年来在医药产业、大数据产业等方面发力明显,正取得初步成效。
西部非省会城市国家高新区中,则属宝鸡较为抢眼。该高新区2015年企业从业人员规模是省会城市昆明高新区的2倍,工业总产值也仅是略低于重庆高新区,比昆明高出三分之一,为兰州高新区的2倍,稳居整个西部非省会城市国家高新区的第一位。
当然,宝鸡开发区的特点或说劣势也很明显,它是一家以有色金属钛为特色的资源型高新区,如何解决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如何延长高新技术产业链,将是未来的重要挑战。
在全国范围横向比较,作为西部非省会城市的宝鸡,其高新区经济表现与中东部的二级城市比起来,就要相形见绌了。比如,只是中部地区中游水平的株洲,其高新区各方面数据就都要优于宝鸡,甚至比不少西部省会城市高新区都强。事实上,随便在中东部找个二级城市的高新区,都够不少西部省会高新区追赶了。
这点再次说明,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西部与中东部的差距很明显,且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也较大,发展平衡问题突出。
3
重庆的尴尬:高新企业强,高新区弱
作为最老牌的国家高新区之一,重庆高新区的各项数据,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漂亮。前面说过,其营业收入和工业产值不仅被成都、西安甩出几个身位,也被贵阳高新区反超。
但重庆全域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却位居西部第一,甚至超过了在国家高新区数量上远超自己的四川。
高新区竞争乏力,高新企业产业却并不弱势,说明重庆高新区对高新企业的吸纳能力存在不足,内部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效应明显较弱。
从长远看,重庆高新区的发展可能也并不太乐观。压力不只是来自外部,而更多是“内部兄弟”的挤压。别说重庆自贸区和两江新区,沙区、璧山国家高新区为代表的渝西地区,都将与重庆高新区形成正面交锋。如何在多面夹击中开辟新路,重庆高新区压力不小。
4
西安高新区赶超成都高新区势头强劲
在最新的国家高新区排名中,成都和西安分列三、四位。综合实力上,成都排位要领先西安。不过,高新区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方面,西安的表现却更胜一筹。
其中西安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于成都的三分之一左右。营业收入和工业总产值方面,成都高新也被西安高新甩开一段距离。
两区的这种差异,与各自的产业结构有直接关系。西安高新区规划定位为“创新之城和科技之都”,天府新区高新片区的定位为“现代商务中心、高端产业新城”,从这两个新区的定位比较,即不难发现各自的发展侧重。
成都高新区是更像是新城打造,其产业布局更为分散和多元,尤其是“吸金”能力突出的第三产业与地产占比较重。这从这两年来成都高新区房价的变化,就可一见端倪。而西安高新区由于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上有相对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发力布局更为集中和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