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吧!”
刚:实地考察、低速重注
刚到达晨的时候汪璐还在开会。有人引我们进了一间会议室,而后递上几瓶矿泉水,坐下没多久,身着黑色v领毛衣及深色半身裙的汪璐微笑着走了进来,她找来遥控、打开空调,简单打了个照面后又赶回了刚才的会议。
认真环视这个没有会议桌的敞亮空间,迎面墙上的达晨logo赫然醒目,沿墙摆着一圈沙发,一排玻璃窗外,是错落的高楼,路上车来人往。自2014年加入达晨后,汪璐已经在这会见了几百位来访者。
约莫等了一刻钟,结束会议的汪璐终于坐在了我们面前。纤瘦的身材、淡妆、低马尾、翡翠耳环,是如预想般精致的,后颈贴着的几片膏药却让人稍感意外。
“两边都贴了,真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担任投资总监的汪璐,平均一个月要出差3次,每周要见4到5个项目。她喜欢亲自跑到企业,去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结构,“实际去看一看,和在那看bp是两回事”,往来奔波的汪璐不嫌累,真正让她感到费劲的,是思考和判断。
作为上海的区域负责,汪璐的邮箱是达晨对外接收项目的窗口之一,每天,她会收到上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bp和邮件,从fa、券商、协会等手里接过形形色色的项目,也会到行业里深挖项目。企业家的气度、格局够吗?企业的核心价值在哪?行业值不值得投?未来的增长空间如何?汪璐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看清表象、挖掘项目本质,她往往会选择“number one或only one”的项目。
比如洛可可,国内知名的设计公司, 同时拥有国内最大的工业品设计公司和全球最大的设计师平台——洛客。2015年,创始人贾伟跟汪璐讲述他的新思路,即要在洛可可线下的基础上,再做一个线上的创新设计平台——洛客,将传统设计公司无法消化掉的订单放到线上完成,整合线下设计师和品牌公司资源,除了为各类公司提供设计服务,背后还要配备如供应链、营销等一系列的罗盘法则和服务。敏锐的汪璐立刻意识到这是洛可可业务摆脱原有传统模式、高速发展的拐点,当即敲定了投资。2018年2月1日,在第 65 届德国if设计奖的获奖名单里,洛可可一举斩获12项大奖,成为“中国设计”的有力代言者,洛客成了品牌商、设计师首选的创新产品平台。
四年时间,汪璐投资了5个项目、其中3个占主导,较一年投8个tmt项目的同事来说,汪璐的投资速度并不快。“这与各自对投资的理解和认知不同有关,我只能说那不是我的风格,我比较愿意下重注,希望通过较长的时间去研究,然后投出精品项目。”在汪璐所投的项目里,投资金额上至两亿,下至两千万,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点:在人民币基金能够进入的时候,达晨都是a轮。2017年,汪璐完成了达晨年度单个项目投资额度最大的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是国内汽车铝合金轻量化领域研发、市场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在铝合金保险杠领域已经做到了行业隐形冠军。汪璐判断,轻量化是未来发展趋势,轻量化的重要途径是采用铝合金,所以拥有先进车用材料和设计服务能力的企业会成为汽车轻量化发展的受益者,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标的。“顺利的话,预计2019年报材料前,这个项目还将再融一轮,那一轮我肯定还会继续再投,看好的项目和赛道,果断下重注”,汪璐说这是她的投资风格。
柔:长线赋能,人是关键
除了投资,汪璐还肩负运营达晨“看见未来”b2b战略联盟的重任。早在加入达晨前,汪璐就知道自己要做的不仅仅是投资。那时候的达晨,虽然手握众多资源,却没设有一个能够推动行业资源整合的专职人员,汪璐的加入正好弥补了这块空缺。在管理层的推动下,汪璐四处奔走,与达晨系的企业挨个沟通,抓住他们想做产业整合和市值管理的需求,最终聚拢了艾瑞咨询、创业黑马、分众传媒、蓝色光标、洛可可、芒果tv、盛景网联、通路快建、新诤信10家机构,组建“看见未来”b2b战略联盟。
2015年是达晨意气风发的一年。这年夏天,深耕投资多年的达晨一改往日的低调作风,在其举办的“达晨2015年经济论坛”上首次高调晒出15年成绩单。彼时达晨已经投资了300家企业,成功退出80多家,在2015年250家中国ipo企业中,达晨投资企业占比5%。同年,在“第十五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达晨获得“2015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机构”、“2015年中国最佳退出创业投资机构”等多个奖项。
15年的积淀,让达晨巩固了顶级投资机构的地位,筹谋已久的新方向也顺势而出。大干快上的达晨预感,即将到来的实业互联网时代将为资本及企业家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联合实业、打造优势互补的企业联盟将助力达晨未来的投资。于是,这一年的12月20日,达晨宣布成立“看见未来”b2b战略联盟,正式开启了赋能投资的新篇章。2018年这个联盟也将发行达晨历史上首支协同已投上市公司共同募集管理的基金。
汪璐则是促成联盟及基金事宜顺利开展的重要执行人,在和她交谈的一个多小时中,“赋能”一词共被提及16次。“投”和“管”是她的工作重心,“管”则给她带去了更多的压力。“我很珍惜自己的羽毛,投项目不是说把钱投给他就结束了,你还有很多赋能要给他,组织上的、产业上的、甚至是资本上的都要给他”。在汪璐看来,创业是“0”,上市是“1”,“1”之后还有很多个“n”,在这漫长的时间跨度里,自己能为企业做些什么显得十分重要。
2016年9月,为了让达晨的被投企业有更多的品牌露出,汪璐拉上几位企业老总共同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自己担任主唱出席了“亚杰国际创业音乐节”。曾经一家帮助线下企业零售招商的公司因受零售互联网的打击而发展受限,汪璐为其寻找战略投资人,还找来可能并购它的达晨系企业。就在接受采访的前几天,汪璐刚刚出席了所投企业的董事会,项目发展不尽如人意,她就和创始人一起复盘研究。
问及企业发展不顺是否会焦虑,汪璐肯定地表示“不会”。在她看来,项目起起伏伏都是正常的,关键是看人。
专:深入产业,保持学习
达晨正是一家能够抓住人才的机构。2000年创立至今,达晨已经投资企业400+,其中上市公司70+,新三板挂牌80+,旗下精英团队人数多达170+。达晨团队也一度被称为“创投湘军”,除了高层和投资经理几乎清一色是湖南人的原因外,还源于他们“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投资特质。来自湖北的汪璐,用一句“两湖两广不分家”承认了自己的投资基因。回忆当初加入达晨的原因,汪璐表示:“达晨非常接地气,选择这家机构是因为风格和逻辑很契合。”
无论是“苦霸蛮”的投资特质,还是接地气的投资风格,归根结底都是说达晨能够深入产业,看透中国经济、产业、环境,以及上市过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能理解创业者在做的事,理解行业正在发生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事”。
在汪璐看来,“看不懂”、“投不进”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发生,究其原因还是对行业的研究和理解不够深入。“每个人都有局限,要想扎根在某一行业,那就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为了深扎产业,汪璐更多的时间选择在产业里面待着。她会刻意减少热闹的行业峰会,闲暇时间做运动、走访企业、看上市公司财报、复盘投资的项目,她说自己还没到总结的时候,每天还是会大量的学习、阅读、见企业,不断梳理自己的投资逻辑和图谱,她有一张自己的图谱,里面有大量的数据。项目出现问题,她会剖析、提炼,然后“沉淀下来,继续往前走”。
有的项目一时投不进,但“如果能深扎行业,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与创始人的行业理解又非常趋同,在未来某个点总能抓住机会”,对于投资,汪璐并没有太多的焦虑。
2018年,是汪璐进入达晨的第五个年头。现在的她,依然对投资保有极大热情,“我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喜欢琢磨和快速学习”,能够不断接触新东西,永远走在行业知道的前面,这大概就是投资的魅力。如果能够获取评价,汪璐希望是“专业”。
文 | 冯玉娟 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