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到来,让很多学生党和老师有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好多人选择了旅游来充实自己的阅历。
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首都——成都,自然而然的成为旅游爱好者的理想目的地。其中成都武侯祠就是一个必去的地方。小编通过搜纳整理,总结出一份类似导游词的武侯祠介绍,现推荐给大家。(为了不剧透,就不插景区的详细图片了)
武侯祠中国文明史有五千多年,而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却又很精彩的一段。历史学家认为,三国时代仅45年,是从曹魏取代汉朝到司马氏取代魏建立晋朝,即公元220-265年。一般人则认为应从汉末黄巾农民起义至三家归晋〔公元184-280年),前后近百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叔。这三个政权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阳,
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
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那么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蜀相》诗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代,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末,祠庙毁于战乱。今夭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这里也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
我们今夭要游览的是武侯祠,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门上挂的却是“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虽然这里挂着刘备的招牌,但是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而将这里称为武侯祠了。
武侯祠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最为著名。今夭我们要游览的也就是这五重大殿和西侧的刘备墓,游览时间约1小时。
著名的三绝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最负盛名的唐碑,也被称为“三绝碑”,你们知道有哪三绝呢?这块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当时,武元衡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相当千今夭的四川省省委书记这么一个职务,他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入蜀治川前,他就知道要治理四川比治国还要艰巨。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名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再加上六百年前诸葛亮在这里把蜀国治理的有声有色,武元衡要想博得政声,自然需要励精图治,他于公元807年入蜀,低调的他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办法。两年后取得了一些政绩,这让他觉得可以自诩诸葛武侯。于是,在公元809年,他率领文武大将
28人来到武侯祠,想要为自己这两年的政绩树碑立传。而在这批随从人员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官员,那是谁呢?他就是武元衡的书记官——裴度,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秘书长。裴度深知武元衡的心思,加之他自己很久之前就想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便怀着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写下了这篇名为歌颂诸葛亮,实则吹棒武元衡的奇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子了很高的评价。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这就是唐碑的第一绝——文章绝。第二绝便是这书法绝,书法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柳公绰的书法。第三绝便是碑文由著名工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裴文、柳书和鲁刻而被誉为“三绝碑”。
明碑:
这一座就是明碑了,明碑着重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明碑的下面有一个整石雕刻的动物。它就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六个儿子赑屃,有名霸下,其形似乌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中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霸下,又称赑屃(bìxì),龙九子之一。 龟首居多,少部分为龙首。往后,还会介绍更多的景点,请大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