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在产业政策上,现在恐怕没有哪个行业火得过新能源汽车。然而,伴随着大量的新能源汽车投入市场“,里程忧虑”开始困扰电动汽车车主,“充电烦恼”抑制着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欲望。作为产业链上的另一端——充电投资建设运营商们如何布局城市充电设施,消除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忧虑”和“烦恼”,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在全国260 多个城市铺开充电终端投资建设,已建设充电终端超过18万个,总充电量超过4.5亿度,毋庸置疑,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充电终端行业的领跑者。
成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特来电”)作为其全资子公司,两年前进入成都市场时,充电终端市场还处于空巢期,在公司董事、总经理童君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成都特来电已建成5053个充电终端,并建成成都市市级机关第四办公区充电站、第一办公区充电站、环球中心充电、成都国际科技节能大厦充电站等站点,占领了当地70% 以上的电动汽车充电终端市场,引领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潮。
破冰,志在必得
2015年7月,怀着对电动汽车充电行业满腔的热情和对未来发展的无限畅想,成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孕育而生。
然而,当时的成都市场,童君用了“冰冷”这个词来形容。她说,两年前的成都,从政府部门到普通老百姓,谁都没有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即将爆发的潜力,更谈不上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新兴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建行业的认同。
既然市场这么冰冷,童君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把市场“捂热”。
人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面对冷清的市场氛围,如何寻找适合这个新兴行业的人才,成为成都特来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当时在整个成都市场上,成都特来电没有可以直接拿过来就用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人才,公司就从头开始,没有人才,就自己培养人才;没有经验,就一边建一边学,从无到有自我培养出一支专业的充电设施运营团队。
那么如何把一个完全荒芜的市场变成一个炙手可热的市场,成为摆在成都特来电人面前的第二个问题。
为此,成都特来电提出“积极引导、率先垂范”的整体思路,
一方面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大知名企业开展对接,将特来电在充电设施建设、运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反思以及建议意见与他们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则是埋头苦干,在大家都在观望、等待的时候,率先垂范,从0到1,不停地拓展充电设施网络的建设。
“我们既要说,又要做,充电站建设既是宣传队,又是播种机,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投入和建设,才能让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看到、接触到充电设施,消除大家对充电设施的神秘感。”
通过上下联动,埋头苦干,到2016年年底,成都特来电建设完成充电站200多个,覆盖了全市20个区县,真正实现了5公里充电圈,同时建成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单体充电站——配置206个终端、总装机功率达5750kva 的双流公交充电站,成都特来电首战告捷。
启航,打造完美市场
其实早在2015 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国家的高位推动下,2016 年8月,为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市根据《关于促进经济稳中求进的若干意见》及实施细则和《成都市促进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的若干专项政策》,开始对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进行补贴。
政府的推动无疑给充电设施建设行业打了一剂强行针,成都特来电迎来发展的春天。
成都,作为有名的“休闲之都”“文明之都”“美食之都”,美誉早已扬名中外。特来电之所以选择成都,当然还有更多的原因。
一是因为成都作为国家的中心城市,汽车保有量有440多万,位居全国第二,新能源汽车替换燃油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二是因为成都是个兼容并蓄的城市,消费者很容易接纳新兴事物;
三是因为这里的气候环境,在成都特来电人的眼里,“成都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电动汽车应用市场”,原因是因为电动汽车的电池。目前常规的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系统要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需要一个温度、湿度相对适宜的条件,成都的气候、环境正好满足这个条件,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在这个环境下可以尽情释放,同时也能给用户带来极好的驾驶体验。
四是从能源的角度考虑,四川省作为一个水电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能源端非常清洁,因此在发展新能源产业这个领域,成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充电弓
之所以在市场还没有大规模、成批量涌入新能源汽车之前进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童君认为这就是一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过程。
充电终端的建设是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国家的电动汽车生产无论是电池技术还是整车制造,都已经接近或赶超欧美国家的生产水平,只要市场需要,电动汽车就可以成批量、大规模地上市,然而充电基础设施则面临着配网、场地、政策、市场多重因素的匹配,需要花时间打造,没地方充电或充电体验不好,都会变成负面情绪反应到市场上,从而阻碍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有了这个思路和定位
成都特来电在充电终端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敢闯敢拼,两年时间就将市场份额从0提升至70%,仅2017年,成都特来电就建设了近20座大型的集中充电站,还将为成都市政府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280 套以上,建设总功率将达到10 万kw以上的超级公交充电站,分布在50个左右的市内社区巴士公交充电点及公交场站内。
升温,抢占市场先机
“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需要什么。”
这是特来电公司的发展理念
基于这个理念,特来电公司独创了“智能汽车群充电系统”,该系统具有无桩充电(壁挂式充电终端、地挡式充电终端)、无电插头、群管群控、智能充电、模块结构、主动防护、柔性充电的特点,解决了传统充电桩无序充电产生的电网安全、设备安全、充电安全的问题,充电成本高和电网重复建设的问题,以及接入难、占地大的问题,使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实现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宜家场站
童君打开她的手机,点开“特来电app”,菜单设置有“电站搜索”“充电地图”“一键导航”“最近充电”等栏目单元,通过手机app,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的方式找到最近的充电场站,查看车位是否空闲、停车是否免费、是否可以预约、充电终端是否空闲等,然后通过扫码车主便可对车辆进行充电,十分方便。
2017 年5月,成都特来电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中标《成都市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承揽商项目》,将成都市公交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盘拿下,预计投资7亿元,在2020年之前建设完成满足成都公交集团8500辆电动公交车的充电网络,进行独家建设、运营和维护,并按照政府规划批复,建设成都市公共充电站项目,满足成都市电动汽车公共充电需求。
“政府宣布一下子要把成都的公交车在2020年全部替换,直到此时我真的感受到了市场的温度。”
童君说,随着更多网约车、分时租赁车的到来,目前成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开始升温了,而且这个温度在持续快速地上升。
市场瞬息万变,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各种服务和需求也会更加丰富起来,特来电早已做好准备。
特来电采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汽车充电网,通过大系统卖电、大平台卖车、大共享租车、大数据修车、大支付金融、大客户电商,引领充电网、车联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新能源互联网。
在此基础上
将产生数以亿计的电动汽车大数据,特来电将依托这些海量数据,可为用户提供除了与车相关的工业大数据(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维修等)之外的服务,使电动汽车成为人们社交、购物、医疗、出行等行为的第二个移动终端,通过智能分析个人爱好、兴趣等数据,围绕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提供各种便利的互联网服务。
通能加气站公快站
布局,引领行业未来
在童君的办公室里悬挂了一张成都市地图,上面用红笔做满了标记。
对于未来成都特来电的发展,童君指着地图说将来特来电要在成都建起一个公共骨干充电网,布局在城市的东西南北中,站点建设初步规划是一大、五中、十小。
站点的主要功能是电动汽车充电,其次是电动汽车驾驶体验和科普教育,成都特来电将在站点内设置一个生态科技馆,用来进行公益性宣传普及新能源汽车知识,让大家尽量选择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保卫城市的蓝天。
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新能源汽车应急救援功能,当汽车在行驶路上出现故障后,获得求助信息的站点就会派出应急保障车前往故障点,帮助车主排除问题。
此外,成都特来电还打算在成都建立多能生态网,并计划在2018年找一些园区和产业城来开发。
特来电希望以一家之所长引领带动新能源汽车在成都的发展,把成都建设成为国际新能源汽车城。
成都特来电运营团队
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童君认为要从“车”和“充”两个角度去考虑,从“车”的角度来讲,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智能电子终端产品,这个产业将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汽车生产变得十分容易。
“充”跟电池相关,电池技术的进步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比原来想象中要快,因为一旦一个产业有更多资本注入的时候,更多的研发资金和科技人员进去以后,它会发展的非常快,我们判断,到明年电池成本会下降一倍。
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跟地方政策相关,未来,地方政府对电动汽车产业的认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将决定这个产业发展的速度。
未来发展依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对这个行业没有坚定信心的人,会在纠结中失去抓住发展的机会。”
成都特来电始终坚信,人们对未来生活低碳、环保、便捷的要求和渴望就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当企业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达成一致后,充电行业会走得更长更远。
喜欢就关注产城杂志
分享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中的方略与细节
来源丨《产城》杂志十一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