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成都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

2022/6/28 5:46:13发布50次查看
2017创交会上的成都造高新技术产品体验
海外高层次人才将成都作为成果转化首选之地
成都京东方第六代柔性amoled系列产品
创新药“成都方案”走向世界。
去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公布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授奖情况。其中成都企业—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抑制血管新生的融合蛋白质及其用途 ”项目荣获中国专利金奖。“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全球工业发达国家中导致老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此次获奖的专利金奖项目,目前主要的运用成果就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药品—朗沐。”
这不仅关乎前沿技术的诞生。对企业来说,能否保持行业领先,根本取决于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对成都来说,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正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导航成都创新发展质量分析评议报告》,成都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平均每位研发人员一年参与两次发明创造。此外,创新发展竞争力指数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二。
“到2035年,将实现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使命,成都担当。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航道”之中,成都对准时间轴,确立航行线,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度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探索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构建创新生态链;全面加强创新供给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让创新创造成为永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 创新活力源加速喷涌
上月初,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共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成都斩获颇丰,我市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7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紧盯世界科技前沿,扎实开展创新创造,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成都创新创造”成果绽放,仅仅是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一个聚像。去年,我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6.4万家,同比增长42%;新增科技型企业数量2万家,同比增长55%,准独角兽企业31家。
如果说数字是枯燥的,那么案例则是生动的说明。
成都高新区科园南路的海创药业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教授、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正忙碌着。“公司自主研发的治疗前列腺癌症药物hc-1119是国际首创,正处于临床一期,预计会在2019年上市。”陈元伟创立的海创药业,目前项目研发领域涵盖癌症、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一类新药。
科研人员滚烫的成果转化热情,源于我市的一项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将职务科技成果的“国家所有”变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激活了高校院所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四川大学近60项成果分割确权,创办20余家科技企业,预计拉动投资100亿元;西南交大184项科研成果分割确权,吸引投资8.8亿元,成立科技公司20家;成都理工大13项成果、成都中医大26项成果完成分割确权。
推动科技成果转换,成都不断创新。2017年9月18日,成都举行的2017年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现场上,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在成都成立。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12家在蓉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成为其首批成员。联盟通过搭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交流平台与服务平台,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联盟的成立,将有效推进改革从“理念”上升为“攻略”,从高校内部“破冰”上升为“城市共识”,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激活创新主体,我市还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达到8家。同时细化落实在蓉“双一流”大学“2+6”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引进北大、清华、哈工大等高校在蓉发展,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体系。我市还布局规划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主承接区,“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加快建设,带动高校及社会资本投入超8.75亿元,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
去年,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实质性突破,技术交易额再创新高,达到523亿元、增长12%。显然, 成都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已为未来经济发展积蓄起强劲动力。
探索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 构建创新生态链
键盘敲一敲,鼠标点一点,就可享受政策咨询、项目申报、金融服务等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我市采取“互联网+”思维和o2o模式,建设了“科创通”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服务新型平台,面向创业团队、创业企业、创业服务机构、创新创业载体四类主体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专业化服务。截至目前,平台汇聚创业服务机构667家、创业服务产品1873款、科技成果1978项、累计技术交易额1921亿元。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一些初创企业来说,往往面临有好的项目却苦于没有资本进行转化、拥有自有核心技术却止步于没有好的渠道进行市场化推广等难题。如何使创新与资本“零距离”,解决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新成本?
使创新与资本“零距离”,解决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成都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投”“贷”“贴”并举,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引导组建14支总规模12.86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联合建立信贷规模达52亿元的科技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累计通过“科创贷”“创业贷”支持1043家企业(团队)获得债权融资超过22亿元,通过“科创保”支持524家科技企业投保科技与专利保险735.81亿元;启动引导设立20亿元规模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为全国城市中规模最大。
这样的创新,在成都,并不鲜见。成都还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模式,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双示范城市,盈创动力融资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在全国复制推广的13条改革经验。
除了系统化的创业创新政策构成的“软件”,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这样的“硬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创业的各种奇思妙想,只能来自市场主体,来自创客们的实践。去年,我市新引进京东云创空间、腾讯众创空间、sbc中国国际创新空间等知名孵化机构20余家,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60家、总面积1654万平方米。其中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为171家,面积540万平方米。天府新区、新希望集团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到5家。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高 “智造”产业生态圈加速构建
2017年7月,位于成都的四川立道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凭6项实用新型专利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500万元。“科技成果可以直接获得金融机构融资,解决了资金缺口,为企业做大做强增添了新动力。”
推动科技创新从“创新力”嬗变为“生产力”,背后是我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入产业生态圈建设的生动实践。我市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0家,增幅为历年最大。新潮传媒、极米科技、天象互动等31家准独角兽企业充满活力、快速成长。
技术市场火热程度,往往折射出一个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程度。创新要素供给,融入产业生态圈“大循环”,重塑产业生态体系,科技才能最大程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融入产业生态圈“大循环”,加速带动新型产业形成。去年,我市制定实施《成都市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启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都创造”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三大工程。同时编制《成都市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7-2022年)》,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在天府新区鹿溪智谷、成都高新区聚集发展,在大数据、石墨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领域组建了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融入产业生态圈“大循环”,加速带动新经济新业态形成。我市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委,提出发展“六大新经济形态”、培育“七大应用场景”,推动工艺流程、产业场景、创意设计和生产要素组合再造,着力打造一批新经济聚集区。同时编制虚拟现实、大数据、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5个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我市技术比较优势和产业升级主攻方向。格罗方德晶圆制造基地、紫光ic国际城、京东方6代线等一批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
创新运用更多科技成果,我市还开展“科技治霾行动计划”,围绕雾霾治理的技术难点,组织高校院所、企业等联合攻关,推进“汽(柴)油车尾气净化装置”“多尺度喷淋除霾技术”等“6+2”重大研发项目,引进了“高压超细清水雾系统”等科技治霾新技术新产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473家、同比增长17.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74.77亿元、同比增长11.8%。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成都“智造”产业生态圈正加速构建。
眼下,瞄准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聚焦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和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创新生态链“两大方向”,加快推进依托产业功能区打造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创新科技源头供给改革、高新技术服务业“三大重点”,着力推进壮大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机制“四大任务”,成都再出发。
成都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