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生态网络建设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一是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及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二是污染源监测网络。包括排污单位监测网、重点工业园区监控网和机动车污染源监测网。三是生态监测网络。包括耕地、重要农产品产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含滩涂湖泊水库等天然、人工湿地)园地、林地、草地、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监测网络。四是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分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据联网共享、数据分析与应用和信息发布。
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内容之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覆盖十分广泛,包括了大气、水、土壤、声、辐射等内容,其中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则由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农村空气质量监测网、空气质量监控网、空气质量科研网四大网络组成。水环境监测网包括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监测网、水环境质量监测网。
在污染源监测网络建设方面,市县两级环保部门要按照《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督促辖区内重点排污单位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并与市、县两级环境保护部门监控平台联网。市县两级环保部门检查督促辖区内有工业废气、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工业废水排放的工业企业,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并依法公开排污信息,2020年实现对已发放排污许可证的所有固定污染源自行监测全覆盖。
今年,全市34个涉废水排放的工业园区总排口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如废水经污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或园区废水实现零排放的园区可不再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指标应包含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及其他选测指标。2019年在32个涉废气排放的工业园区建设废气排放监控点,监测指标应包含pm2.5、pm10、氮氧化物、vocs、气象五参数、园区特征污染物及其他选测指标。同时,根据成都市重型柴油车分布及主要物流运输路线状况,2018年至2020年在全市建设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装置31套,黑烟车智能监控识别系统28套,2020年新增2套移动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
完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建设,与生态环境部卫星中心建立协作机制,依托国家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及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监测数据,开展遥感监测解译工作,实现对全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地区的监测。依托全市“互联网+城市行动”正在建设的各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资源库,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基础平台。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建立全市统一污染源监控体系,实现对排污单位的智能化监控,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能力,提高环境风险防范与处置能力。